软件回归测试及其实践

2010-06-07  张菁 

本文描述了软件回归测试的概念和进行回归测试的基本步骤,介绍了可用于回归测试的测试用例库的维护方法,给出了几种可以可保证回归测试效率和有效性的回归测试策略,总结了回归测试时应该注意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 概述
  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软件发生了改变,就可能给该软件带来问题。软件的改变可能是源于发现了错误并做了修改,也有可能是因为在集成或维护阶段加入了新的模块。当软件中所含错误被发现时,如果错误跟踪与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就可能会遗漏对这些错误的修改;而开发者对错误理解的不够透彻,也可能导致所做的修改只修正了错误的外在表现,而没有修复错误本身,从而造成修改失败;修改还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从而导致软件未被修改的部分产生新的问题,使本来工作正常的功能产生错误。同样,在有新代码加入软件的时候,除了新加入的代码中有可能含有错误外,新代码还有可能对原有的代码带来影响。因此,每当软件发生变化时,我们就必须重新测试现有的功能,以便确定修改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检查修改是否损害了原有的正常功能。同时,还需要补充新的测试用例来测试新的或被修改了的功能。为了验证修改的正确性及其影响就需要进行回归测试。
  回归测试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忽视回归测试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不计其数,导致阿里亚娜5型火箭发射失败的软件缺陷就是由于复用的代码没有经过充分的回归测试造成的。
  回归测试作为软件生命周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软件测试过程中占有很大的工作量比重,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会进行多次回归测试。在渐进和快速迭代开发中,新版本的连续发布使回归测试进行的更加频繁,而在极端编程方法中,更是要求每天都进行若干次回归测试。因此,通过选择正确的回归测试策略来改进回归测试的效率和有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 回归测试策略
  对于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来说,项目的测试组在实施测试的过程中会将所开发的测试用例保存到“测试用例库”中,并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当得到一个软件的基线版本时,用于基线版本测试的所有测试用例就形成了基线测试用例库。在需要进行回归测试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所选择的回归测试策略,从基线测试用例库中提取合适的测试用例组成回归测试包,通过运行回归测试包来实现回归测试。保存在基线测试用例库中的测试用例可能是自动测试脚本,也有可能是测试用例的手工实现过程。
  回归测试需要时间、经费和人力来计划、实施和管理。为了在给定的预算和进度下,尽可能有效率和有效力地进行回归测试,需要对测试用例库进行维护并依据一定的策略选择相应的回归测试包。
  1、测试用例库的维护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和适应应用的要求,软件在其生命周期中会频繁地被修改和不断推出新的版本,修改后的或者新版本的软件会添加一些新的功能或者在软件功能上产生某些变化。随着软件的改变,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接口以及软件的实现发生了演变,测试用例库中的一些测试用例可能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而另一些测试用例可能会变得过时,还有一些测试用例将完全不能运行。为了保证测试用例库中测试用例的有效*,必须对测试用例库进行维护。同时,被修改的或新增添的软件功能,仅仅靠重新运行以前的测试用例并不足以揭示其中的问题,有必要追加新的测试用例来测试这些新的功能或特征。因此,测试用例库的维护工作还应包括开发新测试用例,这些新的测试用例用来测试软件的新特征或者覆盖现有测试用例无法覆盖的软件功能或特征。
  测试用例的维护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通常可以将软件开发的基线作为基准,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删除过时的测试用例
  因为需求的改变等原因可能会使一个基线测试用例不再适合被测试系统,这些测试用例就会过时。例如,某个变量的界限发生了改变,原来针对边界值的测试就无法完成对新边界测试。所以,在软件的每次修改后都应进行相应的过时测试用例的删除。
  (2)、改进不受控制的测试用例
  随着软件项目的进展,测试用例库中的用例会不断增加,其中会出现一些对输入或运行状态十分敏感的测试用例。这些测试不容易重复且结果难以控制,会影响回归测试的效率,需要进行改进,使其达到可重复和可控制的要求。
  (3)、删除冗余的测试用例
  如果存在两个或者更多个测试用例针对一组相同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测试,那么这些测试用例是冗余的。冗余测试用例的存在降低了回归测试的效率。所以需要定期的整理测试用例库,并将冗余的用例删除掉。
  (4)、增添新的测试用例
  如果某个程序段、构件或关键的接口在现有的测试中没有被测试,那么应该开发新测试用例重新对其进行测试。并将新开发的测试用例合并到基线测试包中。
  通过对测试用例库的维护不仅改善了测试用例的可用*,而且也提高了测试库的可信*,同时还可以将一个基线测试用例库的效率和效用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级别上。

  2、回归测试包的选择
  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即使一个得到良好维护的测试用例库也可能变得相当大,这使每次回归测试都重新运行完整的测试包变得不切实际。一个完全的回归测试包括每个基线测试用例,时间和成本约束可能阻碍运行这样一个测试,有时测试组不得不选择一个缩减的回归测试包来完成回归测试。
  回归测试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能够检测到回归错误的受控实验。当测试组选择缩减的回归测试时,有可能删除了将揭示回归错误的测试用例,消除了发现回归错误的机会。然而,如果采用了代码相依性分析等安全的缩减技术,就可以决定哪些测试用例可以被删除而不会让回归测试的意图遭到破坏。
  选择回归测试策略应该兼顾效率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常用的选择回归测试的方式包括:
  (1)、再测试全部用例
  选择基线测试用例库中的全部测试用例组成回归测试包,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再测试全部用例具有最低的遗漏回归错误的风险,但测试成本最高。全部再测试几乎可以应用到任何情况下,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分析和重新开发,但是,随着开发工作的进展,测试用例不断增多,重复原先所有的测试将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往往超出了我们的预算和进度。
  (2)、基于风险选择测试
  可以基于一定的风险标准来从基线测试用例库中选择回归测试包。首先运行最重要的、关键的和可疑的测试,而跳过那些非关键的、优先级别低的或者高稳定的测试用例,这些用例即便可能测试到缺陷,这些缺陷的严重性也仅有三级或四级。一般而言,测试从主要特征到次要特征。
  (3)、基于操作剖面选择测试
  如果基线测试用例库的测试用例是基于软件操作剖面开发的,测试用例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回归测试所使用的测试用例个数可以由测试预算确定,回归测试可以优先选择那些针对最重要或最频繁使用功能的测试用例,释放和缓解最高级别的风险,有助于尽早发现那些对可靠性有最大影响的故障。这种方法可以在一个给定的预算下最有效的提高系统可靠*,但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再测试修改的部分
  当测试者对修改的局部化有足够的信心时,可以通过相依性分析识别软件的修改情况并分析修改的影响,将回归测试局限于被改变的模块和它的接口上。通常,一个回归错误一定涉及一个新的、修改的或删除的代码段。在允许的条件下,回归测试尽可能覆盖受到影响的部分。
  再测试全部用例的策略是最安全的策略,但已经运行过许多次的回归测试不太可能揭示新的错误,而且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人员、设备和经费的原因,不允许选择再测试全部用例的回归测试策略,此时,可以选择适当的策略进行缩减的回归测试。

  3、回归测试的基本过程
  有了测试用例库的维护方法和回归测试包的选择策略,回归测试可遵循下述基本过程进行:
  (1). 识别出软件中被修改的部分;
  (2). 从原基线测试用例库T中,排除所有不再适用的测试用例,确定那些对新的软件版本依然有效的测试用例,其结果是建立一个新的基线测试用例库T0。
  (3). 依据一定的策略从T0中选择测试用例测试被修改的软件。
  (4). 如果必要,生成新的测试用例集T1,用于测试T0无法充分测试的软件部分。
  (5). 用T1执行修改后的软件。
  第(2)和第(3)步测试验证修改是否破坏了现有的功能,第(4)和第(5)步测试验证 修改工作本身。

  三、 回归测试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回归测试需要反复进行,当测试者一次又一次地完成相同的测试时,这些回归测试将变得非常令人厌烦,而在大多数回归测试需要手工完成的时候尤其如此,因此,需要通过自动测试来实现重复的和一致的回归测试。通过测试自动化可以提高回归测试效率。为了支持多种回归测试策略,自动测试工具应该是通用的和灵活的,以便满足达到不同回归测试目标的要求。
  在测试软件时,应用多种测试技术是常见的。当测试一个修改了的软件时,测试者也可能希望采用多于一种回归测试策略来增加对修改软件的信心。不同的测试者可能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选择不同的回归测试技术和策略。
  回归测试并不减少对系统新功能和特征的测试需求,回归测试包应包括新功能和特征的测试。如果回归测试包不能达到所需的覆盖要求,必须补充新的测试用例使覆盖率达到规定的要求。
  回归测试是重复性较多的活动,容易使测试者感到疲劳和厌倦,降低测试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减轻这些问题。例如,安排新的测试者完成手工回归测试,分配更有经验的测试者开发新的测试用例,编写和调试自动测试脚本,做一些探索性的或ad hoc测试。还可以在不影响测试目标的情况下,鼓励测试者创造性地执行测试用例,变化的输入、按键和配置能够有助于激励测试者又能揭示新的错误。
  在组织回归测试时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各测试阶段发生的修改一定要在本测试阶段内完成回归,以免将错误遗留到下一测试阶段。其次,回归测试期间应对该软件版本冻结,将回归测试发现的问题集中修改,集中回归。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回归测试与兼容性测试结合起来进行。在新的配置条件下运行旧的测试可以发现兼容性问题,而同时也可以揭示编码在回归方面的错误。
  回归测试的概述
  验收测试是部署软件之前的最后一个测试操作。验收测试的目的是确保软件准备就绪,并且可以让最终用户将其用于执行软件的既定功能和任务。
  验收测试是向未来的用户表明系统能够像预定要求那样工作。经集成测试后,已经按照设计把所有的模块组装成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接口错误也已经基本排除了,接着就应该进一步验证软件的有效*,这就是验收测试的任务,即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如同用户所合理期待的那样。
  通过综合测试之后,软件已完全组装起来,接口方面的错误也已排除,软件测试的最后一步——验收测试即可开始。验收测试应检查软件能否按合同要求进行工作,即是否满足软件需求说明书中的确认标准。
  1.验收测试标准 实现软件确认要通过一系列墨盒测试。验收测试同样需要制订测试计划和过程,测试计划应规定测试的种类和测试进度,测试过程则定义一些特殊的测试用例,旨在说明软件与需求是否一致。无是计划还是过程,都应该着重考虑软件是否满足合同规定的所有功能和性能,文档资料是否完整、准确人机界面和其他方面(例如,可移植性、兼容性、错误恢复能力和可维护性等)是否令用户满意。 验收测试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功能和性能指标满足软件需求说明的要求,用户可以接受;另一种是软件不满足软件需求说明的要求,用户无法接受。项目进行到这个阶段才发现严重错误和偏差一般很难在预定的工期内改正,因此必须与用户协商,寻求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配置复审 验收测试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配置复审。复审的目的在于保证软件配置齐全、分类有序,并且包括软件维护所必须的细节。
  3.α、β测试 事实上,软件开发人员不可能完全预见用户实际使用程序的情况。例如,用户可能错误的理解命令,或提供一些奇怪的数据组合,亦可能对设计者自认明了的输出信息迷惑不解,等等。因此,软件是否真正满足最终用户的要求,应由用户进行一系列“验收测试”。验收测试既可以是非正式的测试,也可以有计划、有系统的测试。有时,验收测试长达数周甚至数月,不断暴露错误,导致开发延期。一个软件产品,可能拥有众多用户,不可能由每个用户验收,此时多采用称为α、β测试的过程,以期发现那些似乎只有最终用户才能发现的问题。 α测试是指软件开发公司组织内部人员模拟各类用户行对即将面市软件产品(称为α版本)进行测试,试图发现错误并修正。α测试的关键在于尽可能逼真地模拟实际运行环境和用户对软件产品的操作并尽最大努力涵盖所有可能的 用户操作方式。经过α测试调整的软件产品称为β版本。紧随其后的β测试是指软件开发公司组织各方面的典型用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β版本,并要求用户报告异常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然后软件开发公司再对β版本进行改错和完善。 一般包括功能度、安全可靠性、易用性、可扩充性、兼容性、效率、资源占用率、用户文档八个方面。

  一、施验收测试的常用策略
  施验收测试的常用策略有三种,它们分别是:
  • 正式验收
  • 非正式验收或 Alpha 测试
  • Beta 测试
  您选择的策略通常建立在合同需求、组织和公司标准以及应用领域的基础上。
  正式验收测试
  正式验收测试是一项管理严格的过程,它通常是系统测试的延续。计划和设计这些测试的周密和详细程度不亚于系统测试。选择的测试用例应该是系统测试中所执行测试用例的子集。不要偏离所选择的测试用例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在很多组织中,正式验收测试是完全自动执行的。
  对于系统测试,活动和工件是一样的。在某些组织中,开发组织(或其独立的测试小组)与最终用户组织的代表一起执行验收测试。在其他组织中,验收测试则完全由最终用户组织执行,或者由最终用户组织选择人员组成一个客观公正的小组来执行。
  这种测试形式的优点是:
  • 要测试的功能和特性都是已知的。
  • 测试的细节是已知的并且可以对其进行评测。
  • 这种测试可以自动执行,支持回归测试。
  • 可以对测试过程进行评测和监测。
  • 可接受性标准是已知的。
 
  缺点包括:
  • 要求大量的资源和计划。
  • 这些测试可能是系统测试的再次实施。
  • 可能无法发现软件中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缺陷,这是因为您只查找预期要发现的缺陷。
 
  非正式验收测试
  在非正式验收测试中,执行测试过程的限定不象正式验收测试中那样严格。在此测试中,确定并记录要研究的功能和业务任务,但没有可以遵循的特定测试用例。测试内容由各测试员决定。这种验收测试方法不象正式验收测试那样组织有序,而且更为主观。
  大多数情况下,非正式验收测试是由最终用户组织执行的。
  这种测试形式的优点是:
  • 要测试的功能和特性都是已知的。
  • 可以对测试过程进行评测和监测。
  • 可接受性标准是已知的。
  • 与正式验收测试相比,可以发现更多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缺陷。

  缺点包括:
  • 要求资源、计划和管理资源。
  • 无法控制所使用的测试用例。
  • 最终用户可能沿用系统工作的方式,并可能无法发现缺陷。
  • 最终用户可能专注于比较新系统与遗留系统,而不是专注于查找缺陷。
  • 用于验收测试的资源不受项目的控制,并且可能受到压缩。

  Beta 测试
  在以上三种验收测试策略中,Beta 测试需要的控制是最少的。在 Beta 测试中,采用的细节多少、数据和方法完全由各测试员决定。各测试员负责创建自己的环境、选择数据,并决定要研究的功能、特性或任务。各测试员负责确定自己对于系统当前状态的接受标准。
  Beta 测试由最终用户实施,通常开发(或其他非最终用户)组织对其的管理很少或不进行管理。Beta 测试是所有验收测试策略中最主观的。

  这种测试形式的优点是:
  • 测试由最终用户实施。
  • 大量的潜在测试资源。
  • 提高客户对参与人员的满意程度。
  • 与正式或非正式验收测试相比,可以发现更多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缺陷。

  缺点包括:
  • 未对所有功能和/或特性进行测试。
  • 测试流程难以评测。
  • 最终用户可能沿用系统工作的方式,并可能没有发现或没有报告缺陷。
  • 最终用户可能专注于比较新系统与遗留系统,而不是专注于查找缺陷。
  • 用于验收测试的资源不受项目的控制,并且可能受到压缩。
  • 可接受性标准是未知的。
  • 您需要更多辅助性资源来管理 Beta 测试员。

  二、验收测试过程
  1. 软件需求分析:了解软件功能和性能要求、软硬件环境要求等,并特别要了解软件的质量要求和验收要求。
   2. 编制《验收测试计划》和《项目验收准则》:根据软件需求和验收要求编制测试计划,制定需测试的测试项,制定测试策略及验收通过准则,并经过客户参与的计划评审。
  3. 测试设计和测试用例设计:根据《验收测试计划》和《项目验收准则》编制测试用例,并经过评审。
  4. 测试环境搭建:建立测试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等。(可在委托客户提供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5. 测试实施: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6. 测试结果分析:根据验收通过准则分析测试结果,作出验收是否通过及测试评价。
  7. 测试报告:根据测试结果编制缺陷报告和验收测试报告,并提交给客户。

  三、验收测试的总体思路
  用户验收测试是软件开发结束后,用户对软件产品投入实际应用以前进行的最后一次质量检验活动。它要回答开发的软件产品是否符合预期的各项要求,以及用户能否接受的问题。由于它不只是检验软件某个方面的质量,而是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并且要决定软件是否合格,因此验收测试是一项严格的正式测试活动。需要根据事先制订的计划,进行软件配置评审、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等多方面检测。
  用户验收测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软件配置审核和可执行程序测试,其大致顺序可分为:文档审核、源代码审核、配置脚本审核、测试程序或脚本审核、可执行程序测试。
  要注意的是,在开发方将软件提交用户方进行验收测试之前,必须保证开发方本身已经对软件的各方面进行了足够的正式测试(当然,这里的“足够”,本身是很难准确定量的)。
  用户在按照合同接收并清点开发方的提交物时(包括以前已经提交的),要查看开发方提供的各种审核报告和测试报告内容是否齐全,再加上平时对开发方工作情况的了解,基本可以初步判断开发方是否已经进行了足够的正式测试。
  用户验收测试的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应该有目标(本步骤的目的)、启动标准(着手本步骤必须满足的条件)、活动(构成本步骤的具体活动)、完成标准(完成本步骤要满足的条件)和度量(应该收集的产品与过程数据)。在实际验收测试过程中,收集度量数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软件配置审核

  对于一个外包的软件项目而言,软件承包方通常要提供如下相关的软件配置内容:
  ●可执行程序、源程序、配置脚本、测试程序或脚本。
  ●主要的开发类文档:《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测试报告》、《程序维护手册》、《程序员开发手册》、《用户操作手册》、《项目总结报告》。
  ●主要的管理类文档:《项目计划书》、《质量控制计划》、《配置管理计划》、《用户培训计划》、《质量总结报告》、《评审报告》、《会议记录》、《开发进度月报》。

  在开发类文档中,容易被忽视的文档有《程序维护手册》和《程序员开发手册》。
  《程序维护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说明(包括程序说明)、操作环境、维护过程、源代码清单等,编写目的是为将来的维护、修改和再次开发工作提供有用的技术信息。
  《程序员开发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目标、开发环境使用说明、测试环境使用说明、编码规范及相应的流程等,实际上就是程序员的培训手册。
  不同大小的项目,都必须具备上述的文档内容,只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组织。
  对上述的提交物,最好在合同中规定阶段提交的时机,以免发生纠纷。
  通常,正式的审核过程分为5个步骤:计划、预备会议(可选)、准备阶段、审核会议和问题追踪。预备会议是对审核内容进行介绍并讨论。准备阶段就是各责任人事先审核并记录发现的问题。审核会议是最终确定工作产品中包含的错误和缺陷。
  审核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共同制定的审核表,尽可能地发现被审核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得到解决。在根据相应的审核表进行文档审核和源代码审核时,还要注意文档与源代码的一致性。
  在实际的验收测试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文档审核是最难的工作,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压力使这项工作常常被弱化或推迟,造成持续时间变长,加大文档审核的难度;另一方面,文档审核中不易把握的地方非常多,每个项目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而且也很难找到可用的参考资料。

  可执行程序的测试
  在文档审核、源代码审核、配置脚本审核、测试程序或脚本审核都顺利完成,就可以进行验收测试的最后一个步骤——可执行程序的测试,它包括功能、性能等方面的测试,每种测试也都包括目标、启动标准、活动、完成标准和度量等五部分。
  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使用开发方提供的可执行程序用于测试,而要按照开发方提供的编译步骤,从源代码重新生成可执行程序。

  在真正进行用户验收测试之前一般应该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或增加):
  ●软件开发已经完成,并全部解决了已知的软件缺陷。
  ●验收测试计划已经过评审并批准,并且置于文档控制之下。
  ●对软件需求说明书的审查已经完成。
  ●对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的审查已经完成。
  ●对所有关键模块的代码审查已经完成。
  ●对单元、集成、系统测试计划和报告的审查已经完成。
  ●所有的测试脚本已完成,并至少执行过一次,且通过评审。
  ●使用配置管理工具且代码置于配置控制之下。
  ●软件问题处理流程已经就绪。
    ●已经制定、评审并批准验收测试完成标准。
  具体的测试内容通常可以包括:安装(升级)、启动与关机、功能测试(正例、重要算法、边界、时序、反例、错误处理)、性能测试(正常的负载、容量变化)、压力测试(临界的负载、容量变化)、配置测试、平台测试、安全性测试、恢复测试(在出现掉电、硬件故障或切换、网络故障等情况时,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可靠性测试等。
  性能测试和压力测试一般情况下是在一起进行,通常还需要辅助工具的支持。在进行性能测试和压力测试时,测试范围必须限定在那些使用频度高的和时间要求苛刻的软件功能子集中。由于开发方已经事先进行过性能测试和压力测试,因此可以直接使用开发方的辅助工具。也可以通过购买或自己开发来获得辅助工具。具体的测试方法可以参考相关的软件工程书籍。
  如果执行了所有的测试案例、测试程序或脚本,用户验收测试中发现的所有软件问题都已解决,而且所有的软件配置均已更新和审核,可以反映出软件在用户验收测试中所发生的变化,用户验收测试就完成了。

  四、测试报告形式
  《验收测试报告》
  《缺陷报告》
   《验收测试计划》中规定的其他文档
  五、验收测试工作流程说明和注意事项
  验收测试业务洽谈
  双方就测试项目及合同进行洽谈
  签订测试合同
  委托方提交测试样品及相关资料
 
  委托方需提交的文档有:
  •基本文档:(验收测试必需的文档)
  用户手册
  安装手册维护手册
  软件样品(可刻录在光盘)
  •特殊文档:(根据测试内容不同,委托方所需提交下列相应的文档)
  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测试记录
  软件产品源代码。
  编制测试计划并通过评审
  进行项目相关知识培训
  测试设计
  评测中心编制测试方案和设计测试用例集。

  方案评审

  评测中心测试组成员、委托方代表一起对测试方案进行评审。

  实施测试

  评测中心对测试方案进行整改,并实施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每日提交测试事件报告给委托方。

  编制验收测试报告并组织评审

  评测中心编制验收测试报告,并组织内部评审。

  提交验收测试报告

  评测中心提交验收测试报告。
324°/3223 人阅读/2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袁帅  2010-06-08

飘过~~


马树奎  2010-07-27

不错的转载。。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张菁
访客 2413
张菁 的其他博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