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性能测试中设置考虑时间(Thinking Time)(转自taobao SQA)

2011-11-09  周桃林 

考虑时间Thinking Time指的是在性能测试脚本中,事务与事务之间,会有一些短暂的停顿,就好像真实用户在操作时,两次操作之间需要考虑一下。比如用户注册的时候,在打开注册页面到提交注册页面之间,是有一段考虑时间的(用户在填写个人信息)。
下面就讨论一下在性能测试实战中,为什么要设置考虑时间。
先说一个概念:吞吐量,这指的是服务器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单位时间内处理业务的数量。我们现在做一个小试验,写一个小程序,执行一个简单的业务,并且在程序中进行计时,计算每分钟能执行多少次。然后当我们运行1路这个程序的时候,每分钟能完成约6万次。好,现在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起2路,是不是每一路都能达到 6万/分钟 的吞吐量?
试验发现,当运行2路的时候,两个程序的数值都降了下来,但是它们的总和仍然是6万次。而且不管我们起多少路,这些程序的性能总和都接近于6万。
这就好像一个人1分钟最快能吃1个馒头,你让他一个一个吃,他两分钟能吃2个,如果你让他一手拿一个,同时吃,他两分钟吃不了4个,还是只能吃两个。
我们不是在说“考虑时间”么,哈哈,别急,因为上面的问题必须要先说清楚。
如果我们需要进行性能测试的业务是一个单纯的业务,就好像上面举的那个例子一样,那么测试脚本中就不需要设置“考虑时间”,因为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测试,一个服务系统处理单一业务的吞吐量总是一个定值。
但是在实际环境里面,往往一个系统都是要处理多种业务,并且这些业务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举例说明,比如一个论坛系统,每天最常处理的业务有两个:A打开帖子、B回复帖子。那么每天系统处理AB业务的总数是不是一样的呢,答案很明显,看帖子多,回复的少一些。假设A:B=2:1。
好,如果我们不设置考虑时间,起2路A的脚本,1路B的脚本进行性能测试,我们会得到什么结果呢?我们会得到这两个业务的吞吐量,并且能算出每个小时系统完成A、B业务的总数,吞吐量 × 时间 = 总数。
这时我们发现,同样时间,AB业务的处理总数却不是2:1的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这样的,我们在跑AB脚本的时候,这两组脚本都在尽全力争夺服务器的资源,他们的并发路数虽然是2:1,但是给服务器的压力却不一定是2:1,可能会出现偏差,测试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据。A查看帖子由于响应时间短,因此跑的次数更多,最后的比例可能是4:1。
那么这样的结果有什么问题呢。总结为一句话:测试环境的业务和真实环境不符,这样测出的数据没有价值。即使测试通过,也不能证明真实环境是ok的;或者即使测试不通过,也不能说明真实环境不ok,呵呵。
比如上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测出的结果是B回复帖子的吞吐量不够,响应时间太长,那可能是因为A业务抢走了过多的,本不属于A的资源,而引起了B的性能降低。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我们设置考虑时间,是为了保证测试复合业务的时候,各个业务之间的比例关系符合我们的真实生产环境。
在上一篇《为什么要在性能测试中设置考虑时间》中,我们讲了设置考虑时间是为了保证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尽量一致,今天我们讲一下考虑时间的计算方法,以及考虑时间是如何让测试环境更符合生产环境。
我们还是引用上次那个例子:测试一个论坛系统的两个业务,A查看帖子、B回复帖子,假设每天会员查看帖子的总数(PV)是回复帖子的2倍,也就是A:B=2:1,因此我们的性能测试也要符合这一比例,如果我们测出的结果是5:1,那么测试结果就没有意义了。
这里我们要先讲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是不是性能测试中的考虑时间等于用户实际使用中的“考虑的时间”呢。答案是不。我们不能根据用户实际的考虑时间来设置性能测试的考虑时间,而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考虑时间。
一般我们会先录制编写A、B的测试脚本,这时要把脚本中的考虑时间全部删除,因为录制时产生的考虑时间不能直接作为正式性能测试的考虑时间。脚本制作好以后我们开始进行计算,(当然也可以先计算再做脚本)。
刚才我们的要求是A:B=2:1,我们还要确定具体的数字,比如我们经过分析发现,论坛系统A业务每小时的(PV)数量大约是10k,B业务是5k,而且对用户来说,页面的响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5秒。好,这就是我们测试的一个基准。注意,这些数据在计算前就需要确定下来,我们可以从类似的系统中采集数据,也可以根据用户的数量进行估算,这些工作可以和产品经理讨论沟通,达成一致。
确定了这些数据基准以后,我们开始计算。这里先讲一个公式:
并发数 / (响应时间+考虑时间) = 总业务数 / 总时间
先看等式右边,这在上一篇曾经出现过:总业务数 / 总时间 = 系统吞吐量。
比如A业务每小时是10k,那么系统处理A的吞吐量就是:10k / 3600s = 2.78次/s。也就是说系统每秒钟会处理2.78次A业务,同理,系统会处理1.39次B业务,注意,系统是在一秒内同时完成了2.78次A业务和1.39次B业务,因此我们测试时不能把A和B分开来测。
再看一下等式的左边,并发数指的是性能测试时,同时运行某一脚本的个数。我们先来算A业务的,由于用户对响应时间要求的上限是5秒,我们就确定(响应时间+考虑时间) =5秒,这样把5秒带入公式:
并发数 = 2.78 × 5 = 13.89
因此我们需要按照A脚本14路,B脚本7路这样的压力来测试。可是,考虑时间不是还没有算出来么?
讲到这里,就需要明确一个定义了:我们要设置考虑时间,最终的目的是要保证:(响应时间+考虑时间) 是一个定值
如果(响应时间+考虑时间)会不停的变化,那么这个等式就无法成立,这样就会出现测试结果的偏差。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是,响应时间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响应时间如果变小,那么测出的吞吐量就会变大,从而影响到其他的业务。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保证(响应+考虑)是一个定值呢?最完美的方法是在测试脚本中设置,首先在脚本开始的时候定义一个计时器,等脚本执行完后,统计一下经过的时间,如果不到5秒,就sleep一直到5秒,然后再结束当前脚本。如果超过5秒,就说明系统已经不合格了。
最简单的方法,是人为的指定一个考虑时间,来让(响应+考虑)=5秒。这样的测试结果就没那么精确了,而且可能需要执行很多次脚本,才能实现这个要求。比如我们先设考虑时间为2秒,执行发现响应时间是1秒,加起来是3秒,于是我们调整考虑时间为4秒。随着考虑时间的调整,响应时间也会跟着变,呵呵,需要耐心。
到此为止,对于考虑时间的说明已经讲完了。只要我们能保证(响应+考虑)是一个定值,就能有效的控制各个业务的测试比例,从而使我们的测试环境更符合要求。最后要说一下,这种算法是针对于评估系统的吞吐量,并不适用于压力测试或者是强度测试
416°/4163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