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如何在需求阶段发现更多的缺陷

2012-09-04  白云 

    你知道如何在需求评审阶段快速高效的发现高质量的需求问题吗?下面我将第一次公开分享我在工作中所原创的一种需求评审方法-结对需求评审法(在国内国外都是首创)
    
    无论在任何软件企业,都会存在需求评审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们测试人员应该如何发挥更大的质量保障的价值,是很多团队都会尝试的事。因为大家都知道在需求阶段发现问题成本、定位问题成本,修复问题成本最少。要提升整个研发的效率,减少返工浪费,最好能在需求环节尽早发现需求问题。如何快速容易的发现需求的问题,软件测试业界其实一直苦于缺乏高效的实践方法。
   
    09年时我也曾经接到过这样的一个任务:如何进行早期测试?如何进行缺陷预防。其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测试人员在单位时间内发现的有效需求问题数?虽然我们知道需求的质量也是有维度的:二义性、可测性、完整性、前后一致性、可实现性、必要性。我们应该从这些维度来发现需求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二义性问题。但这只解决了What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How的问题,如何发现这些类型的需求问题,就是测试技术或
 
测试方法需要填补的空白。
现在有两套方案推荐给大家:
方案一:Richard Bender的RBT基于需求的测试。
方案二:我原创的DZ结对需求评审法
 
    如果你担心用得方法听起来太简单无法体现技术含量,而希望用复杂的过程及方法来体现技术的高精尖,你可以选择方案一;
 
    如果你希望用简单快速高效,不介意别人说你方法太简单的可以选择方案二。
 
    下面主要分享DZ结对需求评审法
    这个方法是我09年时与一位叫周博的同事,一起实践发明的。针对需求中问题数量最多,也最严重的二义性问题,体会到很难通过传统的评审会形式快速发现,而且发现效率也低。正好当时大产品团队正在实施结对编程(只对着一台电脑,一人写代码一人review代码)。我受此启发,某日灵感一现:想到结对需求评审这种形式。于是拉上周博同学,一起进行实践,实践方法如下: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两人只对着一台电脑、由1人作为引导员来操作电脑,记录评审结论
 
<!--[if !supportLists]-->2、 <!--[endif]-->引导员控制时间节奏和维持结对需求评审的规则,两人针对每条需求,逐条进行固定时间窗(1-3分钟)范围内的理解
 
<!--[if !supportLists]-->3、 <!--[endif]-->2位评审人在单个需求的理解时间到时,直接说出每人对这条需求的理解。如果两人理解一致,就直接看下一条需求;如果理解不一致,不能进行讨论,而是由引导员直接记录下两个人的不同理解内容,这时说明这条需求至少已让2个人产生了二义性的理解,需求存在二义性问题。
 
关键技术活动点的理论支撑: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一条需求(1-3行文字)如果需要你使劲思考和理解5分钟以上还不能准确说出其描述的本意,那么已说明这是一段容易让人理解出错,容易产生二义性问题的文字描述;
 
<!--[if !supportLists]-->2、         <!--[endif]-->如果一条需求已至少让两个人产生两种不同观点,那么就可能让更多的人同样产生二义性理解问题;
 
影响结对需求评审效果的关键:
  1、多练习。对于方法的初次使用者,建议第一次先用1小时拿需求文档进行练习熟练后,再在正式的需求评审项目中进行使用(提高效率)。
  2、参加需求评审的2名测试人员应该先了解过产品的背景和历史,才参与结对需求评审活动。(提高效率和产出质量)
 
参考投入产出比:
    某项目用2小时发现40多条需求问题;
    某项目第一次练习应用20分钟发现4条需求问题;
 
备注:一个需求二义性场景,需求编写人员心里想做个椭圆的盖子,开发者理解成了圆形,测试者理解成了方形(已开发了方形盖子的测试用例),然后开发者和测试者发生沟通冲突开发被迫返工。
----------------------------------------------------------------------------------------------------------------------
转自:http://www.51testing.com/?uid-293557-action-viewspace-itemid-821690
作者:架构师Jack
492°/4922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