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一定要跳出的认知偏差

2019-07-26  世界经理人 

福勒效应也称为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因而以其名字命名,不过世人更为熟悉的名字是巴纳姆效应,来自于一位非常著名的魔术师肖曼·巴纳姆。

肖曼·巴纳姆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即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相信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如果你想在职场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客观清晰的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跳出认知偏差

心理学家伯特仑·福勒为了验证“巴纳姆效应”,在1948年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个性测验,实验过程如下:

1.学生们按要求完成一份个性测试题,并得到相应的个性分析结果;

2.学生们被要求对分析结果进行判断,是否如实精确地反映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3.实际上,每个学生的个性分析报告是一模一样的。

打分标准是0——5分,学生们的平均判断得分是4.26分,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个学生们都认为自己的个性很符合报告上的分析结果。

下面是这份个性报告的内容:

1.你渴望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2.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3.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目前为止并未很好地发挥个人优势;

4.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忧虑不安的内心;

5.你经常质疑自己是否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的事;

6.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到限制时感到不满;

7.你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骄傲,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8.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并非明智之举;

9.有的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的时候你又显得内向、谨慎而沉默;

10.你的某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这份个性分析报告,其实是人类较为普遍的性格特征,而且其描述显得模棱两可,这正是“巴纳姆效应”的语言描述模式。在心理学家的后期研究中发现,假如下面的条件得到实现,实验对象将会对于分析给予更准确的评价:

1.实验对象相信该分析只应用于他们身上;

2.实验对象相信那些分析者的权威;

3.分析主要集中在正面描述方面。

实验的最后,测试人员拿出两份结果让被试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其中一份是自己的真实结果,令一份则是多数人回答之后平均起来的结果。令研究者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异口同声的说第二份结果更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即上述的个性报告。

在日常生活中,福勒效应的危害是很大的,也非常普遍。在美国,曾经有一家电影院突然失火,坐在前排的人赶忙从窗户上逃出去逃生,后排的人看见了也争先恐后的要从那扇窗户逃生,结果没有人死于火灾,却有很多人被活活挤死。

这就是福勒效应,人们在没有对当前形式做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习惯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并相信那是正确的,结果很容易导致判断错误。

每个人在职场都会有很多机会,平庸者则会一一搞砸这些机会,由于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所以经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你是一位很有天赋的销售人员,初出茅庐的你干劲十足,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搞砸了几笔订单,你的领导对你相当不满,认为你没有销售天赋,你的同事也跟着火上浇油,建议你换一份工作。结果,在沮丧的情绪之中,你相信了外界对你的评价,你申请调离销售岗位而转行做文职工作。

类似这样的错判在很多职场新人身上很常见,他们受困于福勒效应,结果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各方面经验、阅历不足的情况下,自我认知偏差是何很难避免的,你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将关注点集中在你的优势方面,并不断告诉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不能做什么。”

盖洛普领导术学院高级讲师唐纳德·O ·克利夫顿(Donald 0.Clifton)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最主要是看他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研究发现人类有400多种优势,这些优势本身的数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之后要做的则是将你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你的优势上,这样你就会成功。”

推荐阅读:

身在职场----教你如何看透一个人!

289°/2892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