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测试自动化

2014-12-03   出处: scrumalliance  作/译者:Meghana Niranjan Parwate/大头

应用程序开发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一文(Wilson, Van Huizer, and Prentice, in Gartner, 2013 ),“应用程序开发组织通常要持续面对快速变化。云计算和移动电话将改变开发应用程序的类型,而对业务敏捷性的需求将改变他们的开发。”

 

特别是在企业级敏捷开发(EAD)的情况下,Gartner写到,“到2015年,40%的组织将积极采用EAD来获得差异化产品项目并且方案需要强有力的协作和跨进程的合作。”

 

敏捷宣言

敏捷宣言规定如下:

 

我们发现软件开发更好的途径,并且帮助别人做到。通过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得到:

 

敏捷件开VS传统方法

敏捷与传统的软件开发之间的区别在于,敏捷软件开发主张在早期阶段检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它注重以下内容:

  • 团队成员日常密切交流——开发,测试,从设计到交付贯穿开发过程的测试自动化
  • 制定测试策略
  • 采用新的测试策略
  • 运用在小的,可测量的,具体的模块
  • 从容地处理变化
  • 注重持续改进

敏捷测试是基于4F原则:“经常失败,但失败早”(Fail frequently, but fail fast.)

 

敏捷测试自动化是将敏捷开发的原则应用到自动化测试中去。因此,敏捷测试自动化也有一些原则:

  • 自动化测试是有计划的活动——分配时间用于测试自动化。
  • 自动化测试从sprint的第一天就要开始。
  • 对测试的所有方面进行自动化——不仅仅是测试执行——对测试生命周期自动化。
  • 自动化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 自动化测试开发者应专注致力于测试自动化实现。
  • 自动化测试开发人员应找出使用或计划使用的自动化工具。
  • 持续同步开发和测试自动化代码,至少每周一次或与sprint各阶段同步。
  • 运用一个或多个敏捷/极限编程技术,如测试驱动开发(TDD),持续集成,自动化的验收测试。
  • 单次执行或探索性试验最好不进行自动化。
  • 测试套件不应该长时间运行;相反,应该一个小时长度的测试套件。
  • 在连续的基础上执行测试,以使测试过程真正有有效的敏捷环境。
  • 度量将说明一切,测试只会因为有缺陷存在的原因而失败,而不是出于自动化的原因。

自动化代码/测试脚本的属性:

  • 可维护性
  • 性能
  • 正确性
  • 可移植性

 

敏捷云服

软件开发和测试团队可以利用云计算来消除资源采集和管理的障碍,提高敏捷速度,并缩短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所需的时间。

 

云计算有五个主要特点:

  1. 按需自助服务配置
  2. 弹性和可扩展性
  3. 广泛的网络访问
  4. 资源库
  5. 可计量的服务

绝大多数的云服务提供商都提供对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命令行界面(CLI)的支持,以控制提供服务,部署和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管理。

 

什么行自化?

哪些测试应该被自动化,为什么?Lisa Crispin和Janet Gregory做很多关于这一主题的工作;可以看看他们的书来学习——敏捷测试

 

测试化的技巧

  • 测试套件不应该长时间运行;相反,可以用专用的一小时的测试套件。
  • 在连续的基础上执行测试,以使测试过程中真正有效的敏捷环境。
  • 一小时的测试套件,应有少于5%的自动化缺陷,并且应尽量减少到几乎为零。
  • 一小时的测试套件,将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步骤,在我们最新的测试集中也不会出现任何超过五个此类套件的情况。
  • 度量将说明一切,测试只会因为有缺陷存在的原因而失败,而不是出于自动化的原因。

 

关于敏捷测试和自测试的关信息

通过使用敏捷测试大家可以获得什么?

  • 连续测试——单元测试,自动化,TDD/ ATDD,探索性测试。
  • 来自开发者和测试者的声音——人们想从测试自动化中获得什么?
  • 集成,更早测试,更频繁的测试。使用虚拟化工具。
  • 敏捷项目管理和测试管理工具,携手合作。
  • 鼓励使用ALM工具,如TFS,Jenkins,或VersionOne。

希望你觉得这些信息有用!

【英文原文:https://www.scrumalliance.org/community/articles/2014/november/agile-test-automation

{测试窝原创译文,译者:大头}

译者简介:大头,在读日本九州大学修士,计算机专业,主研究方向为文本挖掘,及自然语言处理。


声明:本文为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转载参考(依行业惯例严格标明出处和作译者),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专业信息,普惠测试相关从业者,开源分享,推动行业交流和进步。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原作者及时与本站联系(QQ:1017718740),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测试窝)或微信公众号(测试窝)关注我们,与我们的编辑和其他窝友交流。
354° /3546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