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ve已死,Google还将归来

2010-08-09  刘旸 

  Google本周三在硅谷宣布,该公司将放弃Google Wave信息及社交网络服务,原因是该服务缺少足够的用户关注。

  看到有朋友感概:我靠,想当年谁要有个wave邀请,那感觉都变成人上人了一样……

   的确,一点都不夸张,刚收到google wave的邀请码时,那不知道有多激动,而且,为了自己那点可怜的英语,还一边用google翻译整了半天才明白(当时chrome还没有集成翻译),只 是,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加之非中文支持,试用起来真的很痛苦,所以在个把来星期的新鲜期过后,我就没再用继续探索了,这次,若不是这条新闻,我几乎 忘记了这档子事。

  这是一条让人遗憾的新闻,但或许,google过于悲观了,依越石来看,wave虽死,但google还可以卷土重来,因为,waves所遇到的障碍,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老习惯,先分析问题根源,然而给方案。

  (一)用户心中的鸿沟

   在google wave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找email的茬,因为这玩意似乎从会上网的那一刻就融入了彼此的生活,成了习惯,当成了习惯,潜意识里就会错当成与生俱 来,所以,当google弄出这么个高级产品的时候,Google的意图是重塑人们对于通讯的理解,将其打造成一个新型的通讯平台。但是,正如一些人所 言,google wave 太超前了,email虽然功能简单,却满足了一般人的通讯需求,而人们要放弃email,却意味着巨大的鸿沟。

  先看其次,协同通讯并不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用户需求,这个卖点托不起google对wave的期待。当然,以google的品牌,要吸引用户对一款产品的兴趣,那完全不是问题。所以,这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首先,当我们从163邮箱到QQ邮箱或者gmail时,这种改换门庭的代价并不大,我们只要调出联系人名单,通讯照常进行。

  但我们从email跳到google wave,一个无法逾越的沟壑出现了,你需要你的朋友同样拥有google wave的帐号,并且还要保证他有耐心会再次登陆,否则你的wave就变成独角戏了。

  所以,最主要的因素是,挑战email跟挑战QQ有异曲同工之理,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了。

  长久以来,业界只知道QQ这种SNS软件忠诚度无敌高,高到我们将来入棺了,QQ也倒不了。可谓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东方不败。但是,这个忠诚度是怎么来的,却比较模糊。这里,越石给出一个多余的量化解释。

  四年前,新浪前创始人王志东逆天行事,试图正面挑战QQ,已经失败过一次了,其实期间迅雷呀也干过这么一件本质同样的事,结果当然不会有多少不同,甚至连个华丽的气泡都没冒出来一个,估计各位连知都不知道。

  讨论王志东的lava-lava可能没什么新意,我们不妨来讨论讨论下载这个概念。

  通俗意义上,我们眼中的下载比较狭义,即将文件从网页弄到自己的电脑上。但是,从结果来看,下载是数据从某一点传输到另一点的服务。

  以此来观,广义而言,用户间电脑之间的文件传输和从网页下载到用户电脑是类似的的,本质都是点对点的传输,只不过下载源变了而已,概念上,下载<=文件传输。

  那么,从以上逻辑上来看,迅雷没有道理不涉足用户间文件传输服务。你一直在用迅雷,但也许你从没有想过,把你的文件传到我的电脑上其实是可以用迅雷的,但是通常,我们都用QQ传,不是吗?

  份内的差事,迅雷居然不做!

  但是,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雷友之间是可以相互传输文件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和我都注册了迅雷账号,你可以用迅雷把你的文件传输到我的电脑。

  但是,用了这么多年的迅雷,你居然不知情……

  所以此时此刻,当我表示迅雷在这个问题上干得挺失败时,你一定不会反对了。

  不过,接下来我又要为迅雷辩护了,那不是迅雷的错:

  因为失败是必然,天道所致,不以迅雷的意志为转移。

  绝大部分时候,发生了文件传输的两位用户之间的关系,不会超出QQ的用户关系范围之外,如果你我之间已经在QQ上建立了关联,那么,你我何必舍近求远反过来为了传个文件而注册迅雷帐号呢?正常的用户自然不乐意了,干嘛非要那么麻烦用迅雷来传输呢?

  其实你我之间并没有那么遥远,不过彼此就差了注册个帐号这么一步而已,但这简简单单的一步之遥就是腾讯给整个互联网的壁垒,用户永远不会跨过去,于是腾讯万世不败,而迅雷,结局必然。

  也许到了今天,那些洞悉天机的智者至今也困惑不已,为什么一步之遥的距离,用户却不能跨过去呢?这跟懒人法则是没关系的。

  答案是:

  那不是一步之遥,而是N步之遥!

   数据说话,定量分析。我们每个人都有QQ帐号,以我为例,中性用户,时而每天登,时常一个星期都没登陆过,QQ好友247名,数量中等吧,假如我要给其 中一名好友A传文件,我将有两种选择:用QQ传,或者让A注册账号,用迅雷传给他。两种选择看似只差别了一步,其实不然,因为A只是我247名好友中间的 一位,即使这多余的一步我不介意,并相信A也不介意,但其他246名好友呢?下一次换个人,我还要建议对方注册个迅雷帐号吗?人家不骂我神经病才怪了。

  古语云三人成虎,三重足以改变人的立场,何况247重阻碍?

  你有多少好友,迅雷和QQ的差距就有多少步!

  于是,最终,我们连迅雷早已经支持用户间文件传输服务都不知道……

  同样的结论应用到google wave,你的email有多少联系人,用户的心理阻碍就有多少重。

  (二)穿越死亡之谷

  尽管如此,google对wave的野心还是太悲观了,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无法破解的难题。明确定位了问题出在哪里,破解之法就不难寻找。

  我们知道,email跟QQ是不一样的东西,在《微博通讯与即时通讯对决》 一文中,越石提到了一点,@这个符号,是一种通用通讯协议的象征,若没有这个符号,那么通讯就变成了私有协议,email那些乱七八糟的协议之所以必要, 恰恰就是为了满足互通互联的需要。即时通讯本质是以一种私有的通讯规则取代了通用规则,当然,如果QQ当初接受互通互联,那么今天的即时通讯跟email 就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服务商需要好好的沟通这个通讯协议。

  那么,反过来说,这个通用通讯协议就是email本身不存在多大忠诚度的原因。既然email本身不存在用户忠诚壁垒,那么理论上,一个新的通讯平台来颠覆email是可能行得通的。

  Google wave之所以失败了,不是因为他必死无疑,而是因为google太心急了,或者说太直接了。还是孙子兵法指示,以迂为直,避开正面取代。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纡尊降贵,支持email通讯协议。如果google wave与email能像163邮箱和QQ邮箱那样正常通讯,那么首先,已有的wave用户的忠诚度就可能培养起来,不至于直接被摧毁。然后,然后 google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了,稍微把用户体验搞上来,功能强大的东西,又没什么后顾之忧,慢慢的慢慢的,用户就过来了,多了,就成气候了。

  这是个比较搞笑的结论,google想颠覆email,首先必须亲近email。

  所以,虽然google wave失败了,但是这个技术还在,要卷土重来不是没有可能。当然,最大的可能是google把希望寄托在给gmail身上。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作者电子邮件:yueshif(at)gmail.com

385°/3857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