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图又称主次因素排列图,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 Pareto)提出来的,原先主要用以分析收入分配的平等性问题,后来人们觉得这个方法简单好用,逐渐被引用到质量管理中。帕累托图是针对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按影响大小进行排列而编制成的累积频数分布条形图。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发现或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少数关键性要素。
帕累托图是根据“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原理而制作的,将影响产品质量的众多影响因素按其对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用直方图顺序排列,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其结构是由两个纵坐标和一个横坐标,若干个直方形和一条折线构成。
折线表示累计频率(也称帕累托曲线),通常累计百分比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类:
占0%~80%为A类因素,也就是主要因素;
80%~90%为B类因素,是次要因素;
90%~100%为C类因素,即一般因素。
帕累托图中,因A类因素占问题的80%,此类因素解决了,质量问题的大部分就得到了解决。
例:用帕累托图分析缺陷产生的来源
数据准备:
第一步,参照直方图做法,统计各种分类数据频数,并对结果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按惯例其它一项必须放在最后)
第二步,求得各类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并实施累加,求得累积百分比。
制图过程:
第一步,同时选择频数、累积百分比列;
第二步,点击excel“插入à图表à自定义类型à两轴线柱图”;
第三步,图形调整,由于默认做成的图折线图是从0开始,需要更改
帕累托图分析中的注意事项
帕累托图要留存,把改善前与改善后的排列图排在一起,可以评估出改善后果;
分析帕累托图只要抓住前面的2~3项就可以;
帕累托图的分类项目不要太少,5~9项较合适;
如果发现帕累托图中,各项目分配的比例差不多时,则失去了分析意义,需要重新分类;
帕累托图是管理手段而非目的,如果数据项目已经很清楚,则无需浪费时间制作帕累托图;
如果其它项目大于前几项之和,则需要分析是否存在分类不合理;
帕累托图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采取对策,但如果第一项依靠现有条件很难解决或即使解决花费很大,得不偿失,可以避开第一项,从第二项入手。
使用场景
需求分析
缺陷原因分析
问题原因分析
缺陷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