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练习了用CSS(即层叠样式表Cascading Stylesheet)
Selector来定位(locate)页面上的元素(Elements)。Selenium官网的Document里极力推荐使用CSS
locator,而不是XPath来定位元素,原因是CSS locator比XPath
locator速度快,特别是在IE下面(IE没有自己的XPath
解析器(Parser))。有很多跟Selenium相关的Blog文章都有提到使用CSS Selector的技术。之前我不会CSS
Selector,甚至一看到CSS就头疼。但我相信用CSS
Selector能非常精准的定位到我想测试的Elements。因为前端开发人员就是用CSS
Selector设定页面上每一个元素的样式,无论那个元素的位置有多复杂,他们能定位到,那我也能定位到。
读一下这个文档就能明白大部分的CSS Selector了
http://www.w3.org/TR/css3-selectors/
如果button上有class属性的,如:
<button id="ext-eng=1026"
class="x-right-button"...>
可以这样写:
css=button.x-right-button
.代表class
如果class里带的空格,用.来代替空格如:
<button class="x-btn-text
module_picker_icon">...
可以这样写:
css=button.x-btn-text.module_picker_icon
如果想用别的属性值定位,用方括号【属性名=属性值】的方式,如:
<abbr>Abc<abbr/>
css=abbr[title="Abc"]
如果button上有id属性的,如:
<input id="ag_name"
type="text"...>
可以这样写:
css=input#ag_name
或者直接写
css=#ag_name
#代表id
但是在实际应该中,如果有元素固定id的,可以直接用id locator,这样写:
id=ag_name
这通常是在Form里的input元素, 需要用户填写内容然后提交的部分,也是最简单的部分。
没有固定id的,通常是由javascript框架自动生成的id如,每次加载页面都会改变的,如:
<button id="ext-eng-1026" >,
下回可能就是<button
id="ext-eng-2047">
这种情况不能使用id属性来定位。
如果你想定位一个显示OK的Button,但页面上有几个Button,id是自动生成的,class是一样的,我又想用一个简单点的CSS
locator的时候,
<button id="ext-eng-1026"
class="x-right-button">OK</button>
<button id="ext-eng-1027"
class="x-right-button">Cancel</button>
可以这样写:
css=button.x-right-button:contains("OK")
:contains是个Pseudo-class,用冒号开头,括号里是内容。
Pseudo-classes是CSS提供的伪类,用来访问页面上DOM tree之外的信息,还有Pseudo-elements
用来最精准的定位页面上的某一行文字,甚至某一行文字的第一个字母。我也是昨天头一回听说有这玩意儿,具体可以研究一下css3
selector文档的Chapter 6.6 Pseudo-classes 和 Chapter 7
Pseudo-elements
基本上用XPath能定位的元素,都能用CSS Selector定位到。
它两最相似的是这样写:
<table><tr><td>
<span>abcd</span><span>1234</span>
</td></tr></table>xpath=//table/tr/td/div/span[1]
css=table>tr>td>div>span:nth-child(1)
*xpath没在页面上测试过。
一个非常好的blog,不看可惜了。
http://saucelabs.com/blog/index.php/2009/10/selenium-tip-of-the-week-start-improving-your-locators/
综上所述,就是:
有固定id的用id selector,
没有固定id的用css selector。
Pseudo-selements :contains()很好用。
会了这几下子,基本上定位就不成问题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a70d301012my3.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a70d301012m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