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我去参加了豌豆荚工作坊。一个眼镜阿宅在台上讲头脑风暴,逼格高得不行,PPT都是英文的。实际上我拍下来了,但是我担心贴出来的话你们会问我:这个词啥意思?那个词啥意思?我还得百度,还是不贴了。总之,该阿宅主持了一场靠谱的头脑风暴,做到了倒杯不洒,且量还很足,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可贵的是,每一桌上所坐的人都来自不同的岗位,有产品狗,有程序员。我们桌还有位大姐是搞硬件的,十分拉风。这群人组成个team,风暴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关于倒杯不洒,这里要补充一下:头脑风暴这件事,最容易产生的恶果就是溢出。大家经过长时间大强度的风暴之后,每个人都获得了一盆沸腾的脑浆,把这些脑浆混合在一起,其数量远超过大家进入会议室之前的总量,这真是一个神奇的现象。用大白话说,大家想得太多、说得太多,到最后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玩意了,嘴里冒出来的根本不是人话。并且彼此之间高度默契,你说我听,我说你辩,全自动完成。最后,脑浆洒了一桌子,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什么结论都没得出,二是得出了一个不靠谱的结论,但所有人已经集体癔症,都觉得它超级靠谱了。
豌豆荚的阿宅所讲述的方法非常有趣,它用“静默风暴”的方式避免了脑浆溢出。这就是说,当定义好问题之后,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传给下一个人。由于有的成员没打过麻将,传得十分屌乱,但最后每个人还是获得了150个陌生的想法。效率惊人!并且到此为止,脑浆都没有溢出,因为每个人都通过静默的方式,获得了完整表达自己意图的机会。根本没有时间鄙视别人。
之后的步骤是分组。阿宅的本意是:定义一个分类法,然后不要讨论,把这些想法自然分开就行了。Too simple!我和@伊卡洛斯之翼 在一组,不让我们说话,那我们就只能撕对方的脸了!好在并没有。分组非常重要,因为每个想法都是你不认识的临时团队成员的脑浆,还热着呢,而下一步你们就要一起做出决定倒掉谁的脑浆了。分组的本来目的是只保留一个讨论方向,但它同时还跟“静默风暴”起到了一个相同的作用:避免争端。这真是我大法学系毕业生最喜闻乐见的事情了。最后保留一个方向(组)来深度讨论,剩下的抛弃,这时候大家都看到被抛弃的部分里有自己的脑浆,公平合理,不要吵架。
最后该阿宅竟然要我们现场画原型!因为在座的不是程序员就是硬件工程师,最后只好由@伊卡洛斯之翼 画了一幅史上最丑的原型,不过这不重要,因为此时我们已经得到了恰好一杯分量的脑浆,画原型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搅拌它,让它成为一份靠谱的成品。这是一个阴险的步骤,因为:写想法时不说话,分组时不讨论,此时却要大家在最后留下的一组想法中取舍升华,如何不打起来?看着邻桌血肉横飞的场面,我和@伊卡洛斯之翼 果断承担起MT的重任,首当其冲互相咬了起来,把同组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里表现出一个问题,即无论你如何静默,最后还是要回到话语上来,这时候团队成员的气场、经验、表达能力、职位还是会成为障碍,令一些成员噤若寒蝉,或是不屑参与。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团队都像我们一样有两只大嗓门的狗。
阿宅最开始就说,头脑风暴鼓励狂野的想法。狂野的想法不是狂野的表达方式。他采用这种静默的方式,恰恰避免了成员之间相互嗤之以鼻——如果你让程序员跟产品狗坐在一桌,这是无法避免的——而快速地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包括表情、动作都可能成为别人表达的障碍,这一点确实非常有用。分类和保留一个方向深化的方式,从思想上也与第一个环节保持了一致性,不过我觉得这里有些粗放。大概粗放和互相咬个不休之间你只能选择一个。到了取舍的环节,大家都本能地放弃了显然不靠谱的想法,并没有嗤之以鼻,因为舍去的和留下的里面都保留着成员们相等份的脑浆,除非其中有人真的弱爆了。事实上也并没有。当想法的量达到比较大的数量级时,每个成员的脑浆都被倾倒一空,实际上很难产生一个惊为天人且靠谱的想法了。如果产生了,那就是伟大的副产品。
虽然大家用传递小纸条的方式,过程中也会看到彼此的想法,也会受到激发——这是头脑风暴的基本要素——但受到的影响和限制会小很多,并且能够最快速地选择绕开已经存在的想法,另辟蹊径。这种体验确实很新奇,值得推广。该眼镜阿宅,也不知道是豌豆荚管什么的,总之他这套方法很有启发,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践一下就会发现,对传统方法的效果改善巨大,我给他点了个赞。这位阿宅叫什么小平来的,我没记住。他竟然穿了一件红衣上台,公然站在豌豆荚碧绿碧绿的投影幕前。人无完人。
现在来说说溢出是怎么回事。也就是前面说的不靠谱的头脑风暴。为了不得罪熟人,我还是不讲工作上的事了,就来伤害一些不怕伤害的朋友吧。我有个朋友,写了一本书,出版方想让她取个好名字。书是关于留学生的。这位朋友找到我和其他几个出过书的人(这个选择标准本身就有问题),坐在一起聊书名。讨论当然是围绕着留学生这个关键词展开的。前面说的种种弊端展露无遗:每一个人说完,其他人不是嗤之以鼻,就是骂街,要么就是干脆不理,直接发表下一个想法。当然,就书名这件事头脑风暴,实际上一开始就没有定义问题,而是直接面向解决方案,讨论起来自然有些区别。有一位参与者是搞电影的,于是就产生了《被解放的留学生》、《留学生归来》、《被嫌弃的留学生的一生》、《卑鄙的留学生》之类的。其起点就很不靠谱,不过这跟该老师自身有关。有二次元成员则提出《进击的留学生》、《留学参考书目录》、《留学大作战》,甚至《我们仍未知道那年上的大学的名字》之类不知所云的名字来。只有我最靠谱,认认真真地写下《留学十日谈》、《我的名字叫做留学生》、《没有人给他写信的留学生》一类的东西,好证明我读过几本书。此时大家的脑浆已经洒得满地都是,无法收拾了。最可悲的是,最后作者一个名字都没选中,虽然她最终选的名字也不错,但我真的觉得其实《被解放的留学生》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留学生》挺好的。最后讨论了半天,一没结果,二没采用任何人的意见,说到底,最后连一份倒杯不洒的翔都没做出来。大家不欢而散,很久没有再一起玩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