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2016年初到现在的两年时间,小刀所在部门的质量事故分析会前后做过七期了,差不多可以说是每个季度一次。再加上其中有若干次由于事件的特殊性不适合做公开的分析,只是输出了调查报告给领导,大大小小的case统计一下,也有30多起了。
当然,在这次的文章中,我不会去讲这些事件的具体过程,而是打算从“做事故分析”的这个工作着手,跟大家叨叨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NO.1 做“质量事故分析”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会做“分析”
其实这个问题,要从个人的工作习惯说起了。
有很多技术类的员工,是纯粹的“行动派”:做,就雷厉风行的做,碰到问题,挽起袖子就改,而且确实能保证正常工作和改问题的效率和质量,似乎是个很值得信赖的对象。但是总会觉得,他离“优秀”就差那么一点火候,会是什么呢?
小刀会觉得,那一点,叫做“总结与改进”。那么我们做事故分析,其实就是“工作总结”的一个形式。
发生了问题以后,当然首先要做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完以后,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
这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我该怎么预防它下一次再出现?
-
我有什么技术上的方法,或者过程中的经验,可以跟团队成员一起分享?
-
这一次,我解决得是否够完美?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征集一下大家的脑洞?
-
如果是系统上或者技术上的问题,那应该从对应的哪些“物”的方面去预防?添加几台机器?有可能是修改某一个藏得很深的bug?也有可能是要推翻以前旧的设计方案?或者是做一些系统上的权限限制?
-
如果是人员的问题,那么应该怎么从哪些“人”的方面去避免?是出新的制度要求或者操作规范?或者细化和区分人员岗位职责?甚至也有可能是需要针对具体的某一个人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手段?
对组织的意义
对于所在的组织来说,处理事故的经验和过程,都是一种难得的“组织过程资产”。
接触过PMP的同学,应该都理解这个概念,PMBOK中的解释:在制定项目章程及以后的项目文件时,任何一种以及所有用于影响项目成功的资产都可以作为组织过程资产。任何一种以及所有参与项目的组织都可能有正式或非正式的方针、程序、计划和原则,所有这些的影响都必须考虑。组织过程资产还反映了组织从以前项目中吸取的教训和学习到的知识,如完成的进度表、风险数据和实现价值数据。组织过程资产的组织方式因行业、组织和应用领域的类型而异。组织过程资产的累积程度是衡量一个项目组织管理体系成熟度的重要指标,项目组织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过程资产,构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字太多,我知道你不会看,所以干脆缩小了……
那简单点来说,就是:
在项目过程中,各种文件形式的,或者非文件形式的资料,都可以作为后续项目开展的经验来源。
新的项目团队,可以从已有的资料库中,了解到以前的项目中,是如何高效的推进项目进度,如何保证各个环节的交付质量,如何避免已知的风险……
这些对现有项目的持续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和改进,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如果一个组织拥有了足够多的“组织过程资产”,那相当于拥有了一个非常庞大的:
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在这个“人才最重要”的时代,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更重要
专业能力固然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如果你已经是处在一群“专业大咖”的环境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更突出?在团队中有更重要的存在感?
在碰到新的问题或者疑难杂症的时候,领导能不能在一群大咖中一眼就看中你“小明,你来负责这次的事情,我很放心”?
然后,在以后有提拔机会或者向高层领导推荐新项目负责人的时候,也很放心的一句“小明,你来带这个新项目,我很放心”……
有了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再加上若干次处理事故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见解,在带新的项目环境下,你所需要的只是足够的时间,去展现你的才华和能力。
然后,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是不是还有点小激动呢?
这碗鸡汤,是有点浓,但是这就是在职场上,让自己更有价值最好的办法。
总结以上几条
-
分析现有的漏洞然后防范于未然
-
为所在组织提供足够多的“过程资产”
-
提升个人在职场的竞争力
————就是我们做事故分析的最终目的。
当然,站在这几个角度去看,做“事故分析”并不只是QA这一个岗位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人,都可以主动的去做。最少,可以在QA做事故分析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为自己的组织,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填上一点点的“星星之火”。
下一章,小刀想跟大家聊一聊“How——该怎么下手去做”,你是不是也有很多想法呢?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