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与“真我”之间的障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二)

2010-07-21  卢鸣 

转载,内容如下:

一、我们的人生

老人用上面的图来诠释我们的人生。他说:

“马车的构造和质量,代表我们的命,有些人命好,六轮大车,含着金汤匙出生,或是聪明能干,或是美貌迷人。有些人命不佳,两个小轮子要混一生,出生穷困,生不逢时,才智平庸,相貌不扬。而这路程,就是我们的运,有时康庄大道,有时羊肠小道,而所谓命好不怕运来磨,马车大的时候,走险坡也不觉得摇晃。”

而拉车的马,是我们的表意识,车夫是我们的潜意识,坐在车里的乘客是真我。

平时,我们看似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行事,却未注意到自己潜在的人生模式,在每时每刻左右着我们的言行。

众所周知,潜意识如此隐秘,我们该如何与之沟通呢? 若菱找到潜意识跟我们沟通的方式有:梦、生活事件、一再出现的生活模式、不经意的话或事、上瘾症等。

如:我们突然冒出一句话,把自己吓一跳,因为这似乎不像自己说的话。经过朋友的点拨后,我们方知:这其实是我们真实的想法。

 

二、“我”与“真我”之间的障碍和破解之道

那么,我们如何跟真我进行交流呢?老人的循循善诱,我们跟随若菱的心路历程,对“我”与“真我”之间的障碍和破解之道,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思路。我将其汇总为下图: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源是:爱、喜悦、和平,这是我们的真我。但在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的层层包围之下,我们离真我越来越远。要想回归本源,就需要有相应的破解之道。

1、身体

我们为了追求外在的成功或各种荣耀,把身体当成了这些“获得”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亚健康”的状态。要想突破身体对真我的障碍,我们必须跟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身体的讯息,而非生病了才发现:原来身体也需要我们的关照。

跟身体对话,不管是瑜伽还是冥想,都是帮助我们抛开外界的喧嚣,专心感受自己的身体状态。这让我想起自己为了做发声练习,每天早上练习吸气、呼气。这时,心里没有其他,只是用心感受气息的轨迹,以及停留的位置和身体的感觉。而先生跟身体连接的方式,应该是美食。他会不厌其烦地细致准备食材,精心烹调后,细细品尝。看到他谈起美食时的表情、听到他描述时的兴奋,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两个字:享受。当你享受生活时,生活也会给你相应的回报。我们常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2、情绪

情绪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如:喜怒哀乐。情绪本身没有错,但为什么有些人的口头禅是:我情绪很差,我没有情绪呢?诸如:愤怒、悲伤这些负面情绪,在他们的脸上一览无余,

类似祥林嫂的哭诉也屡见不鲜。在公司里,不满同事的升职或加薪;在生活中,嫉妒别人有好的出生或机遇…… 总之,为什么上帝如此不公平?!

我们这些烦恼,往往都源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老人说:

“事实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希望能把它撞开。无济于事,徒劳无功呀!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尤其是不好的事情发生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越是这样,就越容易陷入负面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也就越增加了自己的痛苦。

明智的做法是:告诉自己: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无从改变,就接受这个事实(即:臣服)。

《当下的力量》中是这样解释“臣服”的:

如果你对改变现状真的无能为力,你又无法离开它,那么就放下所有的内在抗拒,彻底接受此时此地。那个喜欢感觉悲惨、憎恨、或自艾自怜的虚假的、不快乐的自我便无法存活了。这就叫臣服。臣服不是软弱,它蕴含着极大的力量。只有一个臣服了的人才拥有灵性的力量。透过臣服,你的内在便由情境中解脱了。你也许发现,情境在不费吹灰之力下改变了。任何情况下你都自由了。

 

臣服的好处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第一个层面的臣服,是接受事实。第二个层面的臣服是:臣服于你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绪,不要与它抗争。

情绪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一定会走。当我们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时,逃避、压抑都只会将这些能量聚积在我们的身体里,蚕食着我们的身心。就像我们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一样,“疏”比“堵”更有效。针对负面情绪,书中介绍了:看见它--接纳它--放下对它的需要,这三个步骤。首先要觉察自己的情绪,如:发现自己常有不受欢迎的感觉,就写:我看见我在寻求不受欢迎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3、思想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所有的事情都是中性的,好与坏只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

根据这个ABC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我们可以知道: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看法或想法,结果就千差万别。

例如:

有两位同事在说悄悄话(A),

甲认为他们在说自己的坏话(B),会很生气(C);

乙认为他们是在谈论昨晚的聚会(B),会很开心(C);

丙认为他们是在谈论明星的八卦(B),会很不屑(C);

由上面的案例可见:每一种情绪的后面,通常代表一个被强化、且蓄满能量的思想模式。而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常常检视自己负面情绪后面的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

 

4、身份认同

太多的人因事业,权利、财富或其他而迷失自己。

之前有朋友问我:自己不知道是否应该跳槽?

我问:“为什么想跳槽呢?”

朋友说:“因为学的东西很局限”

我问:“那为什么又犹豫呢?”

朋友答:“这是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说起来很有面子。”

我问:“那你觉得面子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二者哪个对你更重要呢?”

朋友答:“两个都重要”

我无语……

朋友也因此犹豫了两年,每天机械地做着轻车熟路的工作,在“跳”和“不跳”之间徘徊。直到金融危机被“下岗”才后悔莫及。他虽然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却并未意识到自己很认同满足虚荣心的面子。正是这个在大公司工作的身份,阻碍了他更快地学习新知识。

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职场、家庭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身份认同的陷阱中。破除身分认同的第一步是觉知,当我们对所认同的东西了解越多,越透彻,就越容易摆脱身份认同的束缚。

例如:同样拥有很多财富的两个人,甲会买名车、豪宅、大肆挥霍,到处炫耀;而乙却生活

简朴,热心公益。二者的差别在于:甲对自己作为“有钱人“身份的强烈认同,沦为了财富的奴隶。乙清楚地知道:财富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440°/4401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