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线测试人员来谈谈开发测试比(一)

2013-06-04  白云 

在现在的公司里,常常会听到开发测试比这个词。这个词也许很多老大的理解是:开发人员个数和测试人员个数的比例。一次高P开会的时候,我记得一个技术团队的老大曾经说过,开发测试比嘛,当然是越高越好。


那好,作为一名一线的测试人员,我想谈谈我对开发测试比的一个理解。


首先,我要问,为什么要有测试呢?测试的目的是什么?

记得有一本书里曾经说,有一个硬件人员转去做软件,他写的代码从来都没有bug,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写代码没bug,他很惊讶地问:怎么?还可以有bug吗?

为什么硬件人员认为不能有bug呢?因为硬件的bug是非常昂贵的。一个芯片一旦投产,出现bug的话产品就废了,一个bug的损失就是几百万,一个bug就可能毁了一个产品,所以bug是坚决不能有的。

但是软件是可以有bug的,不同的软件产品,bug的价格不一。比如通信产品,一个用户bug的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我记得当初我们公司还跟软银签过合同,如果用户bug超过一定数量,他们就拒绝和我们续约。

但 是facebook和google就不一样了,他们的产品本身就是免费的,能用就行,有bug可以提,不提就忍着。就好像我们现在的穿梭巴士一样,有的坐 就坐,挤不上就打车回家,免费了你还想怎么样?但也不尽然,互联网产品竞争太激烈,用户体验决定一切。马化腾好像就说过,只要我们的产品比别人快,用得比 别人爽,我就不担心没有市场。所以bug也不是免费的,bug的价值虽然不能直接换算成钱,但是也不会太便宜。

电商的产品虽然本身是免费的,但是涉及到交易,涉及到钱,bug也不会太便宜。淘宝一次系统故障,有可能就会给卖家带来上亿的损失。这个又和facebook和google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大家都不会反对,我们仍然是需要测试的,因为软件产品会有bug,而bug不是免费的。测试的目的就是防止bug被遗漏到用户那边。测试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这个应该不难达成共识。


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该谁来做测试?是否需要专职的测试人员?


这个涉及到开发是否能测试自己的产品的问题。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开发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好的开发人员其实是可以做到零bug的,但是在项目压力的情况下,零bug很难做到。这个大家可以在《人件》这本书里看到详细的论述。


我们来看看谁可以做测试呢?

首先,可以让开发本人来做测试。一个人可以既做开发,又做测试。甚至测试驱动开发,没写代码前先写测试代码。

其次,用pair-working来减少bug的产出,一个人写代码,一个人在旁边看。看的人可以指出写的人的错误,通过review的方式来防止错误产生。

还有一个办法是开发互相测试,我开发的软件让别人来测。

最后就是雇佣专职测试,由测试来把控质量,给开发提bug,让开发修复bug,这是我们目前的方式。


选择谁来做测试,是否需要专职的测试,主要看的是投入和产出。

那么,是让测试人员做测试节省成本,还是让开发做测试节省成本呢?

开发和测试是两种思维,简单地说,开发是构造,测试是破坏,一个人能够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并且非常客观地测试自己的产品,还是很难得的。

另外,一个产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团队中最差的那个人,我们不能预期每一个人都是最好的开发。而一个人如果写的代码比较差的话,也很难预期这个人能发现自己的代码错误。

所以,让开发来测试自己的产品,存在的风险取决于开发的水平和开发的质量意识。开发水平高,质量意识强,项目压力小的情况下,是靠谱的。

pair-working我曾经推广过一阵子,但是这个受限于两个人的关系,关系好的人pair-working的效果好,关系一般的人是很难进行pair-working的。难以大范围推广。

相互测试,比开发自测更好一些,一般针对较简单、风险小的产品,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但是开发往往更重视创造,不重视破坏,这是一种思维惯性。

如 果从公司节省成本的角度来思考,让开发做测试并不合算,所以一般上规模的公司都会有专职测试,所谓术业有专攻,测试人员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发现更多的问题。 测试人员的经验和敏锐的感觉,以及各种测试技术的使用,都会节约公司的成本。我之前在的通信公司,一个有经验有水平的测试人员可以发现比一般测试人员多几 倍甚至几十倍的问题。


我觉得每个公司,每个产品都可以有自己最好的模式,选择模式需要考虑人员组成(比如开发人员的 水平),bug的风险,公司的规模,项目的压力等等。没有一定的好与不好。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比例,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让开发做测试,未必 就是划算的,这就好像让短跑的人去参加长跑比赛一样。单纯地看开发测试比,唯数据论,一刀切,是不合理的,甚至会得不偿失。一线的测试这样想,一线的开发 也是这样想的。

---------------------------------------------------------------------------------------

转自:http://debbie.blog.51cto.com/2754849/1208360

405°/4054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