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期小记

2010-03-09  籽藤 

  ――蘑菇期就是被搁在阴暗的角落、像蘑菇一样不被重视、很可能自生自灭的阶段,新人刚入公司,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这就是蘑菇期。

 

  终于了解,什么才是自己与自己赛跑。习惯了在别人的注目下生活,对于无人问津的日子还真有些沮丧。但,抱怨不是本人的风格,咱说正事儿。前几天,我收到了最新的需求分析文档,原以为和想象中差不多,看着文档就能想象出系统的“模样”。(因为需求文档的初稿实在太粗糙,用例图和用例描述有部分不相符,甚至还有前后矛盾的地方存在。)但没想到,更新后的需求分析文档,连用例图都没有了~没有用例图,怎好同客户交流呢?诧异之余,引出了下面的思考。

  1.更新后的文档为什么要把用例图删去呢?通过交流我才发现,原来我们项目组的成员大多没有系统地学习过UML。使用UML图释,那些复杂的用例,以及用例间的include、extended关系,很容易产生歧义。这也正是初稿中出现用例图与用例描述不符的原因。不能增进交流,反而易产生歧义,不要此图也罢。但我还是在私下画了用例图,尽管没有通过这图同用户沟通,在需求的表达上有失偏颇,但画用例图对我理清思路,确定系统边界,还是很有帮助的:)

  2.更新后的文档为什么没有“字段列表”这项内容?首先得说说我们的项目背景。我们的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系统是用来取代客户现有系统的。由于现有系统是客户的global公司所有,而客户仅作为一个使用者没有掌控能力,因而萌发了另行开发一套ITSM系统的想法。也就是说,ITSM系统涉及的字段大都与现有系统雷同,仅有小部分改动。而我们知道,IT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字段是很多的,我们不可能在需求文档中一一列出,这样容易有缺漏,客户也不愿意去看。还不如用Visio画出UI prototype,这样,无论是客户还是开发人员都更有感觉。(之所以说Visio,因为它可以新建“Windows XP用户界面图”,画出的界面很逼真。)

  然而,我也不得不说,这篇更新后的需求文档还有某些细节上的需求没有阐明,当然,这也并不奇怪,需求本身就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

  一般习惯将需求分为三个层次:

1. 业务架构

 围绕业务背景、业务目标、业务目标人员、业务参与人员、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等展开,由此搭建起对业务领域的第一了解。虽然第一层次并不足以让人了解具体业务是如何运作的,但业务架构描绘出一幅业务全景,这对于进一步了解需求帮助巨大,这样就不会再迷失在茫茫的需求海洋中了。这一层中,业务用例模型的业务用例视图、领域模型视图被建立起来。

2. 业务流程

 着重让业务流程完整地运转起来,忽略具体的工作细节。在这一层中,包括业务用例实现、用例场景、分析场景在内的完整的业务用例模型和概念模型被建立起来。

3. 工作细节

 基于前面的工作,已经不用再考虑整个业务是什么,只需要专心细致地一点点挖掘参与者的工作细节。当这一层的工作完成后,一个完整的需求模型可以运转了。

==========================

  双杠线中的内容是谭云杰先生在《大象――Thinking in UML》一书中提到的。之前就瞅过,现在又被我翻出来啃,经典的书总有常看常新的感觉:)

  Liam中午在MSN上给我留言,说Matt已经让Eric教我些测试方面的东东。呵呵,又将有新的收获了。但我还是得对蘑菇期的自己说:调整心态,贵在坚持。

315°/3157 人阅读/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